关键词:
玩虎轩
《琵琶记》
图像分析
文图转换
摘要:
本文对玩虎轩《琵琶记》文图进行研究,意在阐释和探讨玩虎轩《琵琶记》文图方面的一些基本问题,如玩本《琵琶记》(下文除目录标题外,皆用玩本《琵琶记》代替玩虎轩《琵琶记》)的主题、读者、图像的分析、图像对文的转换、图像的影响等,从而归纳图像特征及文图转换的基本形态。本文在结构上共分五个部分。第一章主要是对选题现有研究文献做系统梳理,内容包括本选题的缘由,本选题具有的研究意义与价值,介绍目前国内国外相关的研究现状,分析当前的研究不足和选题操作的可能性,提出本选题的创新之处,同时归纳本选题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既往玩本《琵琶记》的研究多集中于绘刻者、插图的叙事功能、风格特征及影响、图像翻刻等的研究上,缺少玩本《琵琶记》的图像及文图转换的研究,本论文对玩本《琵琶记》文图进行研究,分析文图关系,可补充玩本《琵琶记》文图研究这一缺失。第二章介绍与研究玩本《琵琶记》的相关内容。首先,介绍玩本《琵琶记》的故事来源、刻坊、刊刻时代、绘刻者,结合当时对《琵琶记》的社会需求及玩本《琵琶记》绘刻者,字体,刊刻印刷内容量、精美度,影响力,文本内是否有用来辅助的附注、音注、注释等研究得出玩本《琵琶记》的受众最底层也应是较富裕的中层市民,多为文人士大夫。其次,通过文图结合分析及玩虎轩主人刊刻《琵琶记》的目的,认为玩本《琵琶记》主要以“子孝妻贤”为出发点,表现这对夫妻的离合变幻,塑造出“全忠全孝”,“有贞有烈”的人格精神;通过主要人物的描绘也附带乡邻的仁义、贫富差距、统治者蛮横的压力等。最后,分析玩本《琵琶记》的人物形象,为文图转换做铺垫。第三章分析玩本《琵琶记》的图像。首先,分析蔡伯喈、赵五娘两条线上的图像,总结出图像中两个主人公所处环境及装扮随着故事情节发展逐渐变更,注重凸显文本情节特点。其次,提取两条线上图像中具有代表性的图像元素进行详细分析,认为图像中的元素是绘刻者根据故事中人物身份地位来安排,安排与人物相符的建筑、家具、植物,具有一定的规律,不再简单作为装饰、丰富画面一味地将细节填充。并结合当时社会背景,关注图像与时代之间的互动关系,探究图像中某种绘刻规律背后的原因,揭示插图中某种规律背后所隐藏的时代特征和社会意识形态及文艺与时代政治的密切关联,笔者认为除绘刻者刻意安排外,也是对社会的再现,所呈现出的既是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受礼制等级的规范与制约状态,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示出玩本《琵琶记》绘刻者、坊主被封建制度意识所捆绑。最后,对图像中的时空表现进行分析,时空表现类型有单时空表现、多时空组合、梦境表现三种。时空表达的三种类型在空间表现上基本一致,在时间的表达上,略有区别。其中绘刻者在文本内容情节上主要选取文本的核心事件及刊本出目所总结的提纲挈领,与主题思想联系最密切的故事情节作为插图内容,强化主题思想。在此也探讨玩本《琵琶记》图像的版面布局,其按左右图划分时间先后和主次人物或主要人物和环境,左右页皆为人物时,将通过人物的动作及神态等将左右页图内容联系起来,融为一体,达到画面统一的艺术效果。第四章具体分析玩本《琵琶记》的文图转换。首先,对图像对文的直观表达与间接表达进行研究。文字与图像属于两者不同的艺术媒介和符号系统,因此图对文转换的过程中,有些文本内容适合直接以图像形式进行直观展示,但不是所有的文本内容都适用,图像也不能够及不会完全地忠实于文本内容进行视觉传达,这时绘刻者需要根据文本内容选择直观表达或间接表达对文本内容予以不同程度地呈现。玩本《琵琶记》图像对文的直观表达以视觉图像直观展现戏曲文本中三种语言(科介、唱词、宾白)的主要内容,是文本的形象化、感性化、直观化、图式化表征;当有些文本不适用直观表达呈现时,绘刻者通过对文本的取舍、语境隐喻、固定隐喻、屏中画的强化表达间接来传达文本内容。其中,插图通过人物动作、服装穿着、环境背景、物件等间接呈现文本中的人物形象、性格。其次,进一步探讨文图转换过程中产生差异的原因,笔者认为原因主要为求繁忘文、转换局限、图不依文导致文图冲突。最后,思考玩本《琵琶记》中四出为转换的原因及寻找“义仓振济”左页图的参考资料,得出四出故事是过渡性、故事主线不明显,场次与故事情节主线展开关系不大,在或前或后的场子中皆有所交代,情节为次要人物,不直接服务于中心人物故事等,从而绘刻者不将四出戏曲故事内容列入转换为插图的出次范围之中;图像对文本进行转换遗存下来的插图中有“义仓振济”只剩右页图,左页图被蛀损残缺或缺失,笔者对此试图以继志斋刊本《重校琵琶记》“义仓振济”中的左页图作为玩本《琵琶记》左页图的参考。第五章分析玩本《琵琶记》的影响。首先,笔者对明代其他《琵琶记》刊本、其他刊本的影响程度、影响后所呈现的效果及影响元素等进行梳理和归纳,查看其他版本与玩本之间的差异及影响现象。玩本《琵琶记》对其他《琵琶记》刊本及其他戏曲、小说刊本的影响主要